仅38分钟的电影《小行星猎人》,能值回票价吗?

效果震撼,意犹未尽。但这票价是认真的吗?


春节档前期,一部冷门电影《小行星猎人》成了另类。上映一周,总票房勉强突破100万,单日票房仅徘徊在5万上下,持续走低。但与惨淡票房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好评如潮的口碑。截至发稿,该片目前豆瓣已有近3000人评价,评分8.1分。



《小行星猎人》很特别。作为院线公映电影,时长却仅为38分钟;作为一部短片,片长打了折,但票价仍是长片的水平。根据票务平台数据计算,平均票价为30余元,而影片主推的IMAX版本,则需要7、80元甚至上百元的价格。观众坐在银幕前的每分钟就要花费1-3元。



在电影越拍越长的当下,《小行星猎人》的“短”似乎显得不那么具有性价比。花长片的票价看短片,真能值回票价?还是背后另有原因。在与观众影迷、影院方进行对话后,他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短片时长,长片价格,接受度如何?


《小行星猎人》对于市场是有所期待的。从邀请演员大鹏担任中文配音,到制片人、导演录制特辑,再到举办线下活动,IMAX作为出品方首次尝试让短片登陆商业院线,其宣传营销手段与规模在努力向长片看齐。


根据影片的发行通知的票房结算标准来看,片方希望能以合理的票价吸引观众,《小行星猎人》的数字2D为20元/人,IMAX3D为30元/人,相较于长片的结算标准有10-15元的下调。但由于电影票价属由市场调节,在不同的城市、区域、时段,影院方的具体定价有所不同,甚至有较大的差价。



小皓在北京海淀区上学,却花两个多小时乘车前往中国电影博物馆观影,只为能以33元的价格看到IMAX版本。作为影迷,他对于观影体验与影像内容都有着极致的追求,更希望在短暂的时间内体验影像技术带来的震撼感。当天与他一起前往的同学也表示如果只去普通厅看,观影体验会大打折扣,“这种电影,如果不看IMAX版本的等于完全没看。但学校附近电影院的票价属实对学生不太友好。”



刚工作不久的嘉文是个资深科幻迷,但影片本身排片不多,其他影院的距离与时间又不太合适,几乎没有选择空间。最终两张电影票花费了他160元。


他表示对影片的质量感到十分满意,内容是震撼人心,甚至找回了进电影院看电影的意义。但对于时长则表示有些遗憾:“买完票才发现时长就38分钟,已经不能退票了,但票价是值得的,就是太短了,算下来是真的不便宜。”



在被票价劝退与对票价吐槽之外的另一群人则为自己能以实惠的价格买到电影票而感到幸运,纷纷在社交平台上晒出票根,点赞观影体验。


“从时长看,这是一部短片,但从质量看,这是一部大片。”杨女士在观影后如此评价影片。


在采访调查中,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普遍认同,影片的质量过硬,技术先进,内容浅显通俗。杨女士的男友小刘自嘲道:“这才是真正的3D电影,贵不是它的问题,是我的问题。”



片中行星防御行动、巡天望远镜、深空探测、陨石撞地球、太空核弹引爆……集中的天文奇观与科教内容被包裹在科幻类型片拯救地球的故事外壳下,频繁轰炸着观众的感官,更有观众将其与《奥本海默》中的核爆场面相比较,认为有过之无不及。


在与时长无法完全对等的票价之外,更主流的情绪与态度是一种特别的遗憾感。



喜欢影片的观众意犹未尽,对时长与大场面有更多期待;对影片不够满意的观众则将它归为“炫技”,短暂的时长里无法容纳更深度的内容,空有大场面与奇观而缺乏对于叙事的构思和打磨。


在影像本体的缺憾之外,更大的遗憾是由于票价与片长,作为短片登陆院线的尝试,《小行星猎人》没能抵达更多的观众。


短片时长,长片价格背后的困境


“你先别走,我再去确认一下,恐怕是出了问题,还没放完!”

“真的已经放完了,就这么短!”


这段对话是林林准备离场时在影厅门口被工作人员拦下时发生的。


在反复确认排片,林林多次解释后,影院的工作人员终于放他离开。之所以会发生这场“看完了不让走”的闹剧,不仅是因为林林那个场次影厅里唯一的观众,还因为电影院的工作人员也几乎不敢相信这电影竟然只有短短38分钟——票房惨淡的《小行星猎人》陷入了排片少与上座率的困境。



《小行星猎人》选择在贺岁档与春节档之间的冷档期,一方面是为了避开与商业大片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赶上学校放寒假的阶段,希望能吸引更多学生群体。然而贺岁档、跨年档的影片热度不减,同档期也有几部新片上映继续分流受众。


据票务平台数据显示,《小行星猎人》的排片占比在上映首日仅有1.2%,截至发稿已跌至0.6%。上座率在1%左右徘徊,场均人次仅个位数,IMAX影厅的排片数量进一步下降。



影城李经理表示影厅每天的排映场次数量有限,通常都会优先排映热门影片,尤其是一些黄金时段。至于《小行星猎人》的时长,并不能成为一个优势。“不能因为它时长短,就多排几场,因为排了也没有人来看。”


而关于票价,另一家影城的王经理则直言商业影院的运营成本较高,而能放映3D、IMAX、杜比、cinity等特殊规格的影厅更是提高客单价的重要渠道,在价格上很难形成优势。“像之前的《双子杀手》、去年夏天的《奥本海默》、还有不久前的《泰勒·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我们都会优先排在更好的厅,上座率有保障。”



大部分短片多是青年导演的练习之作,或是进入行业的敲门砖,粗糙的制作无法与商业长片相比较,在内容上也相对关注自我表达,不够面向大众,进入院线几乎是不可能的,其传播渠道以流媒体平台为主。


而短片作品登上大银幕主要途径是电影节的展映单元。以戛纳为代表的国际电影节也都有设立短片角等机制为短片提供亮相银幕的机会。《小行星猎人》此前在中国的首映便是在2021年上海国际电影节。



在商业院线方面,短片通常以映前贴片,短片加映,或是“拼盘电影”的方式上映,例如迪士尼在新片《星愿》的正片前便加映了特别纪念短片《迪士尼动画·筑梦100年》。《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等片是多位导演各自创作短片,在长片的框架下献礼国庆,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新思路,打开了新局面。


而单独一部短片上院线的情况较为少见。


此前,短片《大熊雨林》《马达加斯加:狐猴之岛》均限定上映,票房平平。《小行星猎人》则是鲜有的在商业院线公映的短片,勉强突破100万的票房成绩虽无法与商业大片相比较,在短片中却也已经位居前列。



从票房来看,短片在商业院线显然关注度不高,自然题材的科教纪录片对观众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不够商业化的类型与叙事,价格无法与时长完全匹配,排片少,上座率低,也很难形成规模和产业。


结语


从题材来看,短片对于垂直类型的观众人群存在着特别的吸引力,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但又因其时长短而陷入了票价与市场的矛盾,上座率与排片难的矛盾。


有限时长内极为浓缩的叙事与紧凑的节奏,集中的视觉刺激与密集的情绪调动,反转又反转过后的意犹未尽与怅然若失。



当观众们以更低的票价,看更为精致的内容,让更多短视频时代的观众带进影院。当影院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排映更多影片,出品方也可以尝试更灵活的投资,制作多元的内容,那时的电影市场,也许将会有更多的可能性——成为在长电影和短视频之间的折中选择。


声明:本文由吉吉巳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提供的资讯仅供浏览,其中所言并不代表本站观点。
上一篇:“沈马组合”联动路演?春节档路演有何新花活下一篇:苦等13天!郝劭文继女遭霸凌 校方拒绝公开道歉
繁體中文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