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第二十条》9大火出圈台词,专家解读

电影春节档进入后半程,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雷佳音、马丽、赵丽颖等主演的电影《第二十条》,最近连续3天实现单日票房逆跌(逆势上扬)。据灯塔专业版,截至2月15日7时30分,该影片票房达8.58亿,单日票房反超《熊出没·逆转时空》来到第三。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第二十条》连续3天实现单日票房逆跌。图片来源/网络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第二十条》连续3天实现单日票房逆跌。图片来源/网络

《第二十条》指的是刑法第二十条关于“正当防卫”的法律条文。在笑与泪中探讨正当防卫,是不少观众观看《第二十条》最大体验。影片上演后,最高检、新华社、央视等权威机构,先后就影片中的情与法冲突发声——最高检连续两天在其官方微信公号上发表影评文章《推卸与担当》《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2月13日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特别节目《聚焦“正当防卫”》,新华社也刊文《从电影〈第二十条〉看刑法中的正当防卫》。“顶流”普法名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看完《第二十条》后也感触颇深,说自己走上公共普法道路就是因为“第二十条”。

公开报道显示,除影片备受观众认可外,影片中阐述法理、执法原则的不少台词堪称经典,也让观影者印象深刻,回味无穷。“《第二十条》中的经典台词”也迅速成为网络搜索热词。最高检甚至将这些台词制成海报,为“《第二十条》中的经典台词火出圈”添了一把火,引发大范围的关注和讨论。那么,电影《第二十条》都有哪些代表性的经典台词?普通老百姓如何读懂这些法理名言?上游新闻根据公开报道进行了梳理。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法不能向不法低头(让步)”,这是电影里多次出现的经典台词,也可以说是这部电影的“题眼”。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是一句耳熟能详的法律格言,最早由德国学者贝尔纳于19世纪中叶提出,他写道:“如果说正当防卫权的根据在于,法无需向不法让步,那么这就不仅意味着某一个人自己获得了正当防卫权,而且还意味着每个自身权利受到侵害的人,都拥有正当防卫权……”

最高检第一检察厅办公室主任纪丙学表示,在司法实践中,“法不能向不法低头”,是指一项权利不能向侵害这一权利的行为屈服。防卫行为和不法侵害行为,就是法与不法的关系。防卫人受到不法侵害,侵害行为就属于不法,防卫行为就具有了正当性。

2月13日,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特别节目《聚焦“正当防卫”》。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2月13日,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特别节目《聚焦“正当防卫”》。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纪丙学表示,我国法律鼓励公民依法行使正当防卫的权利。但长期以来,有人把正当防卫制度称为“沉睡条款”,主要因为这类案件往往事实证据比较复杂,有的还缺少证据,导致认定时会出现较大争议;很多人认为“死者为大,谁闹谁有理,谁死伤谁有理”。但2018年的昆山反杀案(于海明反击刘海龙)唤醒了“沉睡条款”。近年来,司法机关依法办理了一批社会高度关注的正当防卫案件,“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也成为检察官办理这类案件必须遵循的理念。

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制片人张婷婷参与了该影片策划、制作全过程。“我们在创作之初,就是想弘扬‘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理念,激活沉睡的法条,制止不法侵害,弘扬正义和见义勇为精神。”张婷婷说,影片中的案例,参考了昆山反杀案、福州赵宇案和涞源反杀案等现实中真实案例。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发视频谈《第二十条》观后感。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发视频谈《第二十条》观后感。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在看完《第二十条》后也撰文指出,正当防卫的本质是对民众的授权,鼓励民众向不法侵害作斗争。法无需向不法让步,绝不能对防卫人过于苛求,寒了见义勇为者的心。

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

不少影迷在观影过程中,觉得电影中的检察官吕玲玲(高叶饰)“太较劲”。明明有监控录像,却还要去找证据,惹大家都不高兴,案子迟迟办不完。原因就在她的台词里:“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

最高检第一检察厅办公室主任纪丙学介绍,“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这句话,近年来逐渐成为司法人员的座右铭。它强调了司法人员在办案时要多站在当事人的立场,多去了解当事人的诉求。“案件对司法人员而言,可能就是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对当事人来说,却涉及到犯罪有没有得到依法惩处,被害人的权利有没有被依法保障,公平正义有没有得到伸张,影响的可能就是当事人的整个人生。”

最高检官方微信公号影评文章《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也指出,(罪名)它砸在人头上,就是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是一个家庭的命运,以及名誉、尊严、自由这些最可宝贵的东西。它会影响一个人的是非观和正义感。

一次犯罪污染的是一条河流,一次错误的裁决污染的是整个水源

这是影片中关于司法不公会导致灾害后果的经典台词。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留下关于司法公正与社会正义关系的经典名言:“一次不公正的判决,其恶果甚于十次犯罪。因为犯罪只是弄脏了一支水流,而错误的判决,则是污染了整个水源。”

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官方账号曾刊文《净化人文环境与落实“三个规定”》(作者倪寿明)指出,水流被污染了不可怕,水源被污染了才真可怕。在一个法治社会,司法是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谁是判决的胜者,就相当于宣布了谁是正义。每一次公正的判决都是对社会正义的重申。反之,每一次不公正的判决都有可能产生社会风气下滑的蝴蝶效应。实践中不乏这样的例证。为了排除“非法干预”“违规插手”的影响,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三个规定”:《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对外部人员来说,这是干预司法的“高压线”;对内部人员来说,这是抵御非法干预的“挡箭牌”。

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

2月12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看完《第二十条》后回忆普法初心,引发网友广泛关注。罗翔在视频中表示:“法律中没有理性人,只有有血有肉的一般人。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一般人,因此要身临其境带入防卫人的立场,不要对防卫人过于苛责。”

14日,罗翔再发长文《正当防卫的“难题”与“破题”》指出,法律没有那么高深,它体现的无非就是一般人的常情常感。如果你是张三,看到妻子被性侵,看到性侵者扬长而去,你还会冷静?你难道无动于衷,那么冷静。挣脱绳索束缚的你,难道不会上前打他。看到他去车里拿刀,你还要问一问人工智能这个时候可以拿剪刀吗?可以捅了吗?到底捅多少刀啊?……

他特别提到,(法律)定罪量刑,绝不能破坏民众有关健全法感的朴素思维。

导演张艺谋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第二十条》是拍给千家万户的老百姓看的,因为电影的故事蕴含了大家共同面对的很多问题,能跟公众产生共鸣。

最高人民检察院也连发两篇影评,指出电影中的故事,“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百姓身边的事情,看似遥远,却时时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第二十条》不仅是一部法律题材的电影,更是一部属于每个人的生活片,会影响一个人的是非观和正义感。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最高检用通俗的话语解释了“正当防卫”:“被打了为什么不能还手?见义勇为有什么错?被反复折磨、欺辱,面临重大人身安全,为什么不能勇敢反抗?正义应该有自己的底气。当人们在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时候,我们不能过于苛责。”

新闻多一点》

其它火出圈的经典台词

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

什么是法律?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我不相信没有天理的国法,我也不相信没有人情的天理。

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

我们究竟是把怎样的一个世界,交到他们手里?

公平正义,对老百姓是多么重要。


声明:本文由吉吉巳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提供的资讯仅供浏览,其中所言并不代表本站观点。
上一篇:现实主义的利剑与法制社会的良知——电影《第二十条》评析下一篇:《第二十条》不是我理想中的法治片
繁體中文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