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河北张家口的一个小村落,13岁的女孩魏敏芝被导演张艺谋选中,出演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的同名女主角——一名临时代课的乡村教师。
小小年纪便担负起远超年岁的重任,从一开始只是为了几十块“代课费”的临时工,到最后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读书而坚守奔波的魏老师。
她用朴实自然的表演、充满了真挚情感的反馈,近乎完美地完成了这部电影的答卷,让“魏敏芝”的形象鲜活地跳入观众脑海,经久不衰。
然而,就在刚刚崭露头角之际,导演泼的“一盆冷水”浇醒了她,让她懵懂踏向娱乐圈的脚收了回来,并在最红火之时选择了退圈。
如今二十三年过去,曾经的农村喂猪娃、短暂的新星“谋女郎”,却过上了出乎所有人预料的生活。
“一个都不能少”
90年代末,河北张家口的偏远小村,已经享誉国际的大导演张艺谋正带着剧组团队为他的新电影找寻演员。
彼时的张艺谋正经历着一段低谷时光,新上映的电影口碑票房齐跌,恰逢父亲离世,整个人都有些颓靡。
正是这样的契机下,他读到了小说《天上有个太阳》。
被小说中角色的生命力与对承诺的执着感动,他决定将这部作品改编成电影,并起用非职业演员来出演。
“大导演选角”的消息在当地的村子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其中就有年仅13岁的魏敏芝。
她不知道的是,自己的人生即将因为这部电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魏敏芝是村中土生土长的女娃,家境普通,每天需要喂猪、做饭、干农活。
她从未接触过电影,甚至连电视都没看过几次,在这之前甚至从未走出过老家的村庄。
然而,她内心深处始终藏着强烈的好奇与渴望,想要探索外面的世界。
试镜的那天是个春日的早晨,魏敏芝和妹妹魏聪芝像往常一般干完活在村子里闲逛时,偶然路过一间满是人的屋子,她们便好奇地挤进去。
正在招呼村人试镜的副导演郦红一眼相中了人群中机灵活泼的魏聪芝,但交谈过后却发现她太过害羞,在镜头前完全放不开手脚。
有些失望的郦红转向旁边的魏敏芝,却见原本怯生生的魏敏芝反而十分放得开。
她不仅当面唱起了一首儿歌,还伴上了现场自编自跳的舞蹈。
郦红因此对她刮目相看,问她:“那你呢,敢不敢来演电影?”
魏敏芝想都没想便高声回答了一句:“我敢!”
就这样,魏敏芝从一万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电影的同名女主角。
但面对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魏敏芝的老师家人却十分担忧,觉得拍电影太遥远,还耽误学习。
保守的母亲担心女儿的安危,一直重复:“你不能去,不能去!”
幸运的是,她的父亲是一个开明的人,犹豫一阵后他便鼓励女儿抓住这个机会——既然有这样的机会,你应该去试试。”
最终,魏敏芝鼓起勇气,踏上了她的电影之旅。
1999年,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开始在全国上映。
故事讲述的是在某个偏远村庄的水泉小学里,负责教全校孩子的高老师因家中有事不得不暂时请假离开。
老师不在,学生仍旧需要上课,村长便找来了村里年仅13岁的女孩魏敏芝来代课,只因她是全村唯一读完小学的人。
因为“50块代课费”的诱惑,年纪轻轻的魏敏芝坚定地答应了高老师“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
班里的才10岁的男孩张慧科,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跟随家中亲戚辍学去城里打工。
魏敏芝知道后,不顾一切独自踏上去城里的路,只为找回张慧科,完成答应高老师的“一个都不能少”。
影片一经上映便引起了轰动反向,不仅是国内,甚至在海外亦收获了无数赞誉。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鸡百花奖、华表奖、圣保罗国际电影节……国内外各路电影节上的镁光灯直晃她的眼。
她甚至在2000年获得了第21届美国“青少年艺术家奖”最佳表演奖。
顶着“谋女郎”的光环,广告、邀约、剧本纷纷找来,眼见着这个曾经的农村女孩就将要登临繁花似锦的娱乐圈。
这时,一盆“冷水”浇了下来,也浇熄了魏敏芝尚在懵懂中的“明星梦”。
褪去光环
璀璨星光尚未熄火,张艺谋先一步找到了魏敏芝。
他的话如同一盆冷水直泼向她,把她被各路:
“敏芝,你因一部电影的成功而备受瞩目,但这仅仅是你人生中一段独特的经历,它并不能改变你的命运。
我希望你能清醒地看待这一切,不要被外界的赞誉冲昏了头脑。我并不建议你踏入娱乐圈,你并不适合。
但如果你能考入一所好的学校,努力学习,那将会是你未来最坚实的基石。现在,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这些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近日喧闹繁花下她心中隐隐难消的迷茫——
这一部电影的成功,实际上只是天时地利人和下的“偶然”,勇敢迈出出演这一步的魏敏芝已经收获了成果,打开了新认知的天地;
但如果被乱花迷眼,试图去往自己能力与本钱无法承受的天地,很可能一朝便被“打回原形”。
想通了一切的她,出人意料的清醒:继续读书,才是她最好的出路。
因此,魏敏芝成为了第一位刚爆火便退圈的“谋女郎”,重新回到熟悉的学校,忙碌学业。
幸运的是,这部电影给她带来的远不止几个月的爆红,而是抛出了真正改变她命运的机会。
省会石家庄的一所精英私立学校校长慕名而来,邀请她前往就读,并答应负担她的学杂费与家人的生活费用。
魏敏芝答应了。
为了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入学后她将全部的心思都倾注在学习上,因为甚至自己基础差需要比别人努力百倍。
尽管白天忙碌的学习已经让她疲惫不堪,但她每天晚上回寝室仍坚持学习,即使是熄灯后她依然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刻苦读书,直到眼皮打架才肯罢休。
在高考前的三个月里,光是手电筒她就用坏了三个。
不过在学习的间隙,她仍然在想自己的“电影梦”,不过不是当大明星的演员梦,而是成为一名导演。
魏敏芝的父母曾希望她报考师范类的学校,觉得考电影学院是“不切实际”,但她这次没有轻易妥协。
这次她的电影梦是脚踏实地而非空中楼阁,为何不能放手一搏呢?
第一次尝试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因为她的专业基础不足,折戟在三试,但她仍未选择放弃。
调整目标后,她以高出分数线200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西安外国语学院的编导专业,成为电影行业的一名预备役。
在大学期间,魏敏芝还得到了赴国外深造的机会,但她英语基础较差,险些不能成行。
为此她开始了艰苦的英语学习之旅,每天重复地做试卷、练习口语,还要挤出时间去机房查阅资料。
两年时光里,同学回忆常常看到她拿着英语词典匆匆走进自习室学习的身影。
她的努力最终也得到了回报,顺利地踏上了留学之路。
23年过去,魏敏芝在异国他乡读书、毕业、成家、生子,最终成为了一名电影行业媒体从业者。
她还曾以自己的经历,执导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奇迹的女儿》,以圆少年时的梦想。
多年前,张艺谋带着影片《山楂树之恋》参加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时,负责采访他的就是已经定居国外的魏敏芝。
重逢后他忍不住感叹:
“当年她跟我拍电影的时候还很小,现在她在这里给我提问题,让我有一种恍如梦里的感觉。”
可能他自己也没想到,当年好心的一句提醒,真实地改变了一个女孩的命运。
教孩子如何做选择
魏敏芝的人生经历过三次重要的岔路口,每次选择都对她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一个都不能少》的选角会上,如果她稍稍怯场,不能让副导演注意到她,那么便会失去出演电影的机会;
不参演电影,她的人生轨迹大概就与当时同村的众多同龄女孩一样,好一点能完成义务教育,最终被安排早早嫁人生子,与丈夫双双进城务工;
到了突然爆红成名时,如果她没有听进张艺谋导演的劝阻,而是执意留在娱乐圈里,那么大概率最终也是如烟花般转瞬即逝;
第三次重要人生岔口则是高考专业的选择,她没听从父母与老师的要求报考师范专业,而是选择追寻有可能的“梦想”;
如果没有这份坚持,她可能如今也过着平淡的普通人生活,但“电影梦”就成为了她永远的遗憾与执念……
纵观这三次选择与结果,我们其实不难看出其中的问题。
虽然如今总在强调要“尊重”与“满足”孩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尊重满足一定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
普通甚至贫困的家庭,孩子的人生试错率远远低于家境优渥的孩子,这是无奈的现实,我们必须直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拥有更多人生阅历的家长应该做的不是一味地“尊重”,而是沟通交流、权衡利弊,为孩子把好人生底线的关卡。
但当孩子们拥有了为自己的人生选择承担结果的能力后,就不需要继续用我们的想法观念束缚他们,而是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抉择。
现实也许充满了无奈,但仍有冲破云雾照见日光的机会。
懵懂的、叛逆的孩子们也许无法完全正确地做出自己的选择,但身为父母的我们,至少应该为他们的前路护航,不让船舶被风浪轻易卷翻、也不要锁住他们远航的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