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熙自杀的时候,穿了一双凉拖鞋,看上去很奇怪。
那天下了雪,天气很冷,她被从河里捞起来的时候,身上还穿着羽绒服。
可能她也没想着在外面久待,所以套了拖鞋就匆匆出门。
也可能她根本就没想过这些,只是不在意了。
但这并不是太重要,因为她已经死了——
「下一个素熙」
2023.2.8.韩国
这是导演郑朱莉的第二部电影长片。
但从风格和技巧上来看,已经纯熟得像是一个拍片多年的老手。
在今年的平遥影展先行展映时,影片便得到了众多观众及媒体的一致好评。
社会批判铿锵有力,人文关怀细致入微,不哗众取宠,却也感人至深。
而既然片名叫“下一个素熙”,首先自然要先说说“这个素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素熙之死
素熙十八岁。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职高学生,她正面临着找工作的困难。
班主任替她找了一个看起来还算不错的美差,去做通讯公司客服。
虽然是外包套外包,但总公司毕竟大名鼎鼎,所以老师和素熙都很开心。
字幕出自亿万同人字幕组
名义上,这里叫解约售后服务部,但其实更像是防解约缓冲中心。
素熙等客服的作用,就是通过各种话术变着法子打消客户的解约意愿。
像什么强调违约金啦,制造解约很麻烦的印象啦,等等。
期间还会掐准时机反客为主,给客户推荐一些公司新推出的活动。
其实这样的话也还好。
毕竟,想解约而打电话来的客户,十有八九也都是遇到了什么不爽的事情。
脾气大,口气冲,都可以理解。但让素熙烦忧的,不仅仅只是这些。
比如,工资的问题。
当初签合同时没注意,后来才发现上面写着“根据实际情况可能会有变动”。
反正,公司总能找出你的一些失误或者违规操作,借此来克扣工资。
比如,加班的问题。
虽然名义上是朝九晚五,但实际上每天必须要完成指标通话量才能下班。
拖好几个小时,影响到自己各种约会,是常有的事。
偶尔,素熙也会因为受不了而对客户破口大骂。
不过总体而言,还在她的承受范围之内,还能顶住。
万万没想到,看似经验丰富,心理强大的组长先顶不住了。
某天清晨,素熙上班时,发现组长在公司楼下的车里自杀了。
死之前,组长留下了自己的遗书,表达了对公司压榨实习生的控诉。
当然,没掀起太大的波澜。
公司火速派了人来清理组长的工位,以及一位新领导。
新领导看起来和蔼可亲,十分擅长安抚下属:
大家都吓到了吧,没关系,平复一下心情,先开始工作吧。
很快,公司拟定的承诺书也发来了,只要签了就能马上拿到奖金:
前任组长在遗书中所言非实;
前任组长所提问题是其对规定的误解;
本人承诺不会就组长的死亡进行任何透露。
自此之后,素熙的工作态度就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是摆烂。
想那么多干嘛,赚钱就好了。
电话打多了,素熙将自己训练得甚至已经有些麻木。
年老的客户就变相威胁,年轻的客户就敷衍了事,完成指标就算完。
一段时间下来,素熙竟然也做得有声有色,业绩飙升。
然而新的问题总会接踵而至。
比如,素熙以一己之力拉高了整组人的指标,引得同事心生不满。
比如,拼死拼活完成业绩,末了却被告知,奖金要滞后一两个月才能拿得到。
于是,素熙开始了另一种摆烂。
只要客户表达了解约意愿,她便不会刻意阻止。
新组长当然看不过去,气冲冲跑来责问。
吵着吵着,素熙实在忍不了了,对着组长的脸就是一拳。
换来的,是三天停薪停职处分。
当然不敢对父母说,只说自己请了假。
在门外准备午饭的母亲感叹道,不愧是大企业,像是说给素熙听。
房间里的素熙正把头埋在被子里,也不知有没有听到。
和朋友出去唱K喝酒解闷。
醉了之后,素熙竟在不知不觉中拿酒瓶的碎片割了腕,险些送命。
回家路上,素熙试探性地告诉母亲,自己想辞职。
但母亲含糊其辞的一句“你说什么?我没听清”,让素熙彻底死了心。
第二天来到学校,班主任也是劈头盖脸一顿臭骂:
你知道你的行为对学校造成了多大的困扰吗?
以后那家企业说不收咱们学生怎么办?学弟学妹们的前途怎么办?
对于生活的绝望,就这么一点点累积着。
而压死素熙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束从门缝里透进来的光。
那是停薪停工的最后一天,素熙马上又要奔赴上岗。
跑出来和朋友们聚会,却发现大家基本上都因为工作忙而无法赴约。
回家路上,说好来接的好友,临时又被安排了工作,放了她鸽子。
大家境况都差不多,自顾不暇,实在是很难抽出时间来管她。
说到底,在如此环境之下,他们也不过是还没走上自杀道路的素熙们罢了。
漫无目的地游荡进超市,素熙要了两瓶啤酒,继续喝。
就在这时,一束阳光从门缝中透进来,照在了她冰冷的脚上。
我们无从知道素熙当时想了些什么,只知道她在此之后踱步到了湖边。
天上飘下细雪,夕阳映照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美得让人有些目眩神迷。
素熙慢慢走了进去,没再出来。
素熙的死因
以上,只是电影的前半段。
其实光从前半段看,影片的质量已经很不错了。
对于黑心公司的刻画,对于只注重业绩的领导的素描,都堪称典范。
更不用说领导典中典式的职场PUA。
前一秒才因为承诺书的事情对素熙低声下气,好言相劝。
后一秒就能因为素熙业务上的失误瞬间变脸,破口大骂。
时不时再甩出“影响其他同事”的尚方宝剑,疯狂输出道德压力。
看得人只想冲进去帮素熙梆梆给她两拳。
而除了这些外在的情节之外,影片在刻画素熙心理和情绪上也做得十分细腻。
技巧上的,比如,当素熙刚刚参加完组长的葬礼,正处在悲伤情绪中。
镜头却突然切到了第二天,素熙已经在工位上接电话。
你会发现,素熙的情绪和感受没有得到延续,而是被工作场景给强行打断了。
像这样的处理,在前半段不止一处。
再配合上公司里无处不在的绩效、评比表格,其用意就很明显了——
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情绪,被消失,被打断,被量化成了一个个表格,柱状图。
而导演要的,就是让观众在直观上感受到素熙被逼成非人状态的可怕。
细节上的,最明显的就是父母的例子。
看上去,素熙的问题似乎很好解决,跟父母说清楚不就好了吗?
从后续剧情来看,父母绝对是爱着自己的女儿的。
母亲当时没听清的反应,也可能是真的,因为前面对母亲的耳背有过铺垫。
但母亲不知道的是,此时的素媛已经累积了过多的绝望,几乎已临近深渊。
她试探性地向母亲伸出了手,但母亲第一时间并没有回应到。
那种第一反应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让素熙伤了心,觉得是回避。
这种机会就那么一次。而在此之后,即便有千般苦万般痛,我想,她也不大可能再去跟他们倾诉,只会选择自己默默承受。
还有片中那位因为儿子逝世,想要替儿子解约的客户。
即便是当时正处在麻木期,仍想着防止客户解约,你也能从素熙的神情中体会出一丝迟疑。
这些大大小小的绝望,就这么叠加在一起,让你能很清晰地感受到素熙如何一步步被逼向死亡。
无论是父母,老师,亦或是朋友,如果能在那些关键的时刻拉素熙一把,结局或许会不一样。
但很可惜,没有如果,也很难有如果。
而这就是影片后半部分想要去讲述的事。
下一个素熙
是的,这部影片还有后半部分。
主角换成了由裴斗娜饰演的刑警,吴宥真。
讲述的则是她调查素熙自杀案背后隐情,走访相关人员的过程。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主观视角,为的是让观众切身体会到素熙的绝望。
那么第二部分就是跳开个人之外的客观视角。
从体制和社会的角度来表明素熙之死的“正常和普遍”。
随着宥真的调查逐渐深入,一场找不到凶手的追凶正式上演。
企业自不必说,矢口否认强制加班,反正在合同上,他们就已经占尽先机。
让人更觉得荒谬和愤怒的,是学校和教育局。
不抢着送学生进企业,就没有就业率,就达不到教育厅的评估标准,教学资源就拿不到,学校就生存不下去,哪还会花时间花精力去仔细审核相关企业,求人家都来不及。
如今出了素熙这事,学校的声誉和就业率只会进一步降低,严重威胁学校生存。
所以,原本还算心平气和的教导主任,说着说着,想起学校的未来,也不禁气愤了起来,语气也越来越重,忍不住骂了一声,晦气。
跑到教育局,结果人家又认为阴阳合同、强制劳动等是劳动局的问题。
他们只负责实行就业率评估指标,要怪就只能怪学校不按照标准去仔细审核,不能怪他们没有仔细监督,毕竟,他们也靠着这项指标获得教育总局的资源。
再往上,宥真就得去找教育总厅了,而教育总厅,大概也会有另一番说辞:我怎么知道手下人不按正常方式办事?我是为了社会良好运行才制定的规则!
你会发现,找来找去,凶手不见了。
又或者说,维持着这个系统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凶手兼受害者。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只是被迫,但每个人在被迫之后又心甘情愿地成为齿轮。
作为一个小小刑警,宥真当然不可能对抗这个无形却强大的对手。
说得更现实一点,她可能连继续调查下去的资格都没有,最终也只能放弃。
影片受到的批评大部分都集中在第二段。
因为事件相同,在观感上会有一些重复,两位主角之间的联系也并不大。
但总体而言,瑕不掩瑜,第二部分也有存在的必要,只是或许存在更好的拍摄方式。
如此,影片才能由点及面,从主观到客观,由个人到体制,全面剖析素熙之死。
才能提出片名里直指核心的灵魂发问:
什么时候,才能没有《下一个素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