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多多又因为新发色冲上了热搜。
这次,黄磊和孙莉终于出来为女儿回应争议了。
估计忍了太久,一次回应了好几条:
1.染金发的不是黄多多本人。
2.黄家从没给黄多多买过热搜,买了遭报应。
3.之前造黄谣的人抓到了,黄多多是清白的。
4.读错字是她不优秀,以后改正。
黄磊转了孙莉这条,也强调说从没买过热搜。
尽管这次夫妻俩出来回应了,但众所周知,黄多多的人设已经崩得像一片废墟。
她身处热搜的风口浪尖,已经有三四年。
看到孙莉说她“不认真不专心也不优秀”,她姐还有点恍惚。
毕竟黄多多刚出现的时候,她的风评不是这样。
她曾经也是网友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是在精英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优秀女孩。
转眼间,她染发化妆,成了黄谣缠身的问题少女,只要一出现,就是一边倒的恶评。
黄多多的人设,是怎么一路崩塌的?
是谁害了黄多多?
人生赢家黄多多
黄多多从小就是血雨腥风体质。
8岁在《爸爸去哪儿2》,她就被骂上过热搜。
那时,她被骂“没有童真”“装”“立人设”“有心机”,讨厌她的人,甚至骂出了一个#黄多多滚出爸爸去哪儿#的超话。
节目结束后,骂声渐渐消退了,但大家的关注并没有收回。
网友们通过黄磊孙莉分享的照片,拼凑出了“富养女孩黄多多”令人羡慕的生活。
她从小读的是国际学校,7岁用英文写剧本,9岁给《小王子》的电影配音。
因为跟着父母在剧院长大,她12岁就登上了话剧舞台。
黄多多出演《水中之书》
黄多多是那种出生在罗马的小孩。
父母有资源有人脉,也舍得给她花钱。
给芭比娃娃设计衣服,她有专业的老师指导。
11岁走上巴黎时装周的秀场,同台的是王菲的女儿李嫣。
参加钢琴比赛拿一等奖,坐在她旁边的搭档是小提琴家吕思清的儿子。
她会烘焙、能下厨,还爱做手工。
给妈妈做耳环,给弟弟织毛线帽,帮妹妹做小飞象......
很显然,她成长在一个有爱的家庭。
接受精英教育,学业和爱好都站在高起点,以及,她还遗传了父母的好样貌。
这个时候,人们眼中的黄多多优秀得毫不费力。
她是多才多艺的“美人胚子”,不愧是“优秀的家庭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中了基因彩票的人生大概就是这样吧。
她的下一步,估计就是一路读书上藤校,成为大家闺秀“预备役”,顺风顺水做一辈子“人生赢家”。
但人生不是演话剧,没有人会按既定的剧本成长。
生命中的意外拐点,很快就出现在黄多多面前。
黄多多的崩塌
黄多多13岁时,孙莉在微博上分享了女儿新染的紫色头发,争议也是从那时泛滥。
刚开始,网友还只是说“未成年染发不好”。
到后来发色变黄,黄多多则变成了早熟的太妹、带着风尘味的野模。
这三四年来,黄多多涂口红、画眼线、戴耳环、做指甲,每张发在ins上的照片,都会被搬到微博,招来骂声一片。
从对发色妆容、穿衣风格的评价,到人品的攻击,再到热搜包年、准备出道的揣测。
总之,这个女孩变了,小小年纪没有一点学生的样子,算是毁了。
直到某天,那则编造得不堪入目的黄谣在网上疯传。
孙莉黄磊报警了,但“图书馆事件”已经成为黄多多撕不掉的标签。
搜索“黄多多”的关联词
原本只是外表不驯的黄多多,私生活也被捏造出污点。
自此,尚未成年的她再也难以摆脱荡妇羞辱,一举一动,都沾上了“性”的意味。
上次她分享做甜点的视频,因为穿的背心领口太低,评论区又炸了锅。
没朝气、不阳光、疲惫麻木还算口下留情。
更多的,是说她被催熟了等上市,浑身散发着姨味、少妇感、绿茶感,做甜点都露沟搞软色情。
说她从长开的时候,气质里就有被包装的贤妻良母的“欲”感。
看人都是从下往上看,媚男讨好的人妻味太浓。
还猜黄磊这是在培养豪门媳妇、京圈瘦马,明码标价让她以后嫁有钱老男人。
说她这么懂媚男,懂贤妻良母的性诱惑,肯定是被黄磊训练出来的,都是黄磊害了女儿。
既然如此,图书馆事件估计就是真的了,“她活得这么压抑,总要发泄做自己吧”。
网友用想象印证黄谣,这一系列评价、猜测,仅仅因为她穿了一件蓝色背心。
再到她读错字,更是才女人设翻车,被打为文盲。
黄多多再也不是那个接受精英教育、多才多艺、未来一片光明的富家千金。
而是油腻老男人培养的娇妻预备役,人人得以指指点点的问题少女。
她爱美爱打扮、染发化妆,是性早熟媚男;她读错别字,是不学无术。
每一点,都让人们对传统好女孩的想象破灭。
其实仔细想想,黄多多的这些争议,都从她青春期时开始。
她的身体发育了,展现出了性征和女性特质,有了对美的认知和追求。
于是,她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素面朝天、一心学习、没有任何性色彩的乖乖女。
人们看待她时,不再将她看作一个孩子,而带上了性的意味。
这是一个女孩长成女人必经的阶段,只是,黄多多面对的是千万双审视的眼睛。
《厌女》一书早就说过:
女孩成为女人的变身时期,是思春期。
当自觉意识到自己身体成为男人性欲望的对象时,便是少女思春期的开始,与年龄无关。从那以后,在漫长的人生中,女人的身体便一直经受被男人视线的估价。
而黄多多的身体,不只要经受男人视线的估价,还是女人规训的对象。
很多人在规训黄多多,让她做一个合格的女孩,不要展现出诱惑性和欲感,免得招惹脏东西受到伤害。
这是我们常见的对女孩的规训。
因为,他们看到了女孩身上性吸引力的价值及其附带的危险,便再也看不到女孩本身。
就像黄多多展现出女性的性吸引力价值之后,铺天盖地的讨论,几乎遮蔽了她所有的存在意义。
被物化的女性价值
黄多多17岁了,即便她经常分享自己的校园生活,但一张张照片流出,被讨论最多的还是她的女性特质。
不论她做什么,大家都只关注她是不是在刻意散发性魅力。
下厨房,没人在意她的厨艺,只看到她穿得太露太性感。
分享和同学的日常,热搜上只有她化什么妆、染什么头发,和什么男孩交往。
她被视作行走的性标签,供人娱乐的私生活、基于外表的性吸引力才是重点。
被物化、被性化,17岁的黄多多已经被凝视太久。
而这又不只是黄多多一个人所经受的暴力。
女性的身体和价值,苦物化久矣。
对于女性的想象,人们向来是刻板又丰富的——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鲁迅所揭示的对女性身体的物化,从未过时。
那个染了粉色头发的女孩,只因为发色就被揣测是“陪酒女”“老少恋”。
最后,女孩因承受不了网暴自杀去世。
女性的身体被物化,又何止“性”这一个方面。
比如,她们的外貌身材,要经得起男性凝视,满足男性的审美。
金晨因为胸小,就被网友用恶臭烂梗围攻:
“这小子太奶了”,“你兄(胸)长哪儿去了”。
比如,她们从小被教育要实现的价值,不是个人价值,而是作为某人妻子、儿媳的价值。
养女儿,就是为了“将来有人要”,为男人养合格的妻子,为婆婆养能干的儿媳。
比如,她们有子宫,那么生育价值就是她们身为女性的最大意义。
所以被烧伤的小女孩,首先被关注的不是性命,而是生育能力。
十岁重症小女孩手术最大的难度,是要保住子宫。
女孩从生下来就已经不是她本身。
她是一张脸,一对乳房,一个子宫,一个扫地机器人,一个洗碗机,一个终将结婚、生育、传宗接代的容器。
随着年纪增长,女性就越能体会到外界不遗余力的物化。
她作为人创造的价值不再被看见,人们不关心她在学校成绩多好,工作有什么成就,赚了多少钱,有什么理想。
而关心她长相身材如何,性经历如何,有几个男人,生几个孩子。
女性的价值和生命力,就在这些日常的物化里被消耗磨损。
反过来,这又进一步定义何为“正统”的好女人,将不符合标准的女性驱逐出去。
就像黄多多,17岁已被盖章为“人妻”,无法再“从良”回到“好女孩”的领域。
上野千鹤子说了:
成为“女人”是有条件的。
女人的条件,是成为男人性欲望的对象;没满足这个条件的便不是女人。
绝经的女人不是女人、失去乳房的女人不是女人,丑女不是女人等等。这些女人,都被逐出“女人”的范畴。
何为女人,定义的权力从来不掌握在女人自己手中,而在男人的审视里,在主流价值观的评判里。
实在荒唐。
而且,我们看不到这些定义对女性的维护,只看到它们对女性的管制和戕害。
染发的不是好女孩,穿低胸装的不是好女孩,没胸的不配做女人,没有性魅力的女人可耻,不生孩子的女人不完整......
这套老旧又封建的标准,显然已经跟不上这一代女性的脚步。
但是,它却还在试图拖我们的后腿。
既然如此,我们要做的,就不再是顺从过时的脚本,辛苦做那个乖女孩、好女人。
我们要推翻它。
每个女性都该是自由的。
她们有化妆自由、素颜自由,有穿衣自由、身材自由,更有创造个人价值的自由......
这些话语,我们要一遍遍重复呐喊,直到女性自由真正到来的那一天。
直到染头发的女孩不被歧视的那一天,穿吊带的女孩不被指指点点的那一天。
直到女性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站立的人,被看见的那一天。
我们不是谁的子宫和性欲对象,我们,只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