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官方宣布了“丰县八孩案”的一审宣判结果。
被告人董志民被处9年有期徒刑,其余涉事的罪犯则被判处了3年到11年不等的刑期。
时隔14个月,这件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恶性事件,应该算是尘埃落定了。
网友对判决结果自然各持所见。
毕竟,9年时间够不够抵掉一个女人将持续一生的苦难,外加造成的社会影响,这是笔不好算的账目。
作为一个码字工,硬要聊这些宏大话题也确不在能力范畴内。
术业有专攻,还是聊聊电影吧。
2003年,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推出了他的名作,《狗镇》。
在一个封闭的山村里,外来姑娘格蕾丝(妮可·基德曼 饰)遭受了噩梦般的拘禁与虐待。她的脖子被拴上沉重的铁链,连基本的自由都没有,更无尊严可言。
这部长达三小时的电影,观感可谓痛苦绵长,十分磨人。
但,它似乎不得不用这种方式刺痛我们,强迫每位观众去思考现实的人性困境。
《狗镇》是一部形式上相当激进的电影——
它的整个故事都在一个不大的摄影棚内拍摄,白色的油漆在地板上画出分割线,代表了整个村庄的道路及各户人家。
演员们就在这种舞台剧感极重的环境里,重现山村居民的生活和冲突。
奇妙的是,不过分强调所处地点,反倒增强了这部作品的普适。
《狗镇》是拉斯·冯·提尔著名的“美国三部曲”开篇作,但它的内核丝毫不受地理、国别的局限,放诸四海皆有启示性。
事实上,狗镇是很有代表性的农村格局——
与世隔绝,自给自足,人口稀少,穷到哪怕山贼来了也没东西可偷可抢。
因此在封闭状态中,这里几乎不存在犯罪与邪恶,永远一派祥和平静。
开场白也形容此地居民:善良正直,喜爱家园。
但你很快会发现,这种“善良”非独特的环境不能造就。没有冲突,是因为整个村庄都自视为同一个利益共同体。
换句话说,对于外人,它便未必成立了。
当然,因被黑道追杀而闯入狗镇的格蕾丝,并不知道这一事实——
她可是个道德感爆棚到,连因饥饿偷了狗碗里的骨头都要自罚绝食的姑娘。
心思这样单纯的人,自然也懂知恩图报。
于是受到庇护的格蕾丝立刻爱上了狗镇。
村里的道德楷模汤姆指着橱窗里丑陋的陶瓷人偶对她说,它们就恰如这群村民。
格蕾丝却马上替大家申辩——
我只看到
重山峻岭中的一个美丽村落
大家面对艰苦的环境
还是有梦有希望
请注意,在此时她甚至还未和人们有过太深的接触。
那么,这种对人性的盲目信任是从何而来?
与其说格蕾丝真的相信,毋宁说,她一直在强迫自己相信。
道德感对她太重要,她甚至不愿接受这个世界存在不完美,而人性拥有阴暗面。
曾有一部被骂到扑街的电影叫《嫁给大山的女人》,讲的是一个女孩被拐卖进深山,被村民的淳朴感动,最终离开后又返回成为乡村教师的故事。
而这样的魔幻故事现实中的确存在。
许多人口拐卖的受害者最终会共情罪犯,甚至甘愿继续承受伤害。
即所谓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然而,这种信念是一种心理问题,而不能佐证施害者的品格。
它至多只能说明,一个女性是如何从外到内被控制、剥削。
格蕾丝接下来的遭遇,也是如此。
为了继续得到庇护,也为了证明自己的信念,格蕾丝开始铆足了劲向狗镇的居民示好。
她逐家逐户地上门帮手,与村民交心相处,更与孩子们打成一片。
表面上,她已经成为了狗镇的一员,受到了所有人的喜爱。
但一辆警车的到来,却突然扭转了这一局面。
因为外面的世界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格蕾丝被指于两周前参与了一起银行劫案。
电影在此处有两个细节不能忽视——
其一,此时格蕾丝在村里已经待了两周有余,她压根没机会参与这起犯罪。因此所有村民其实都明白,这只是黑帮为抓她设下的局。
其二,这是狗镇上头一次出现警察的身影。而这无疑隐喻了,司法和正义此前从未在这片土地上存在过,这是一个残酷的人治社会。
狗镇开始露出它的爪牙,因为它从此拥有了一个筹码。
村民们心照不宣,只要他们以性命安全相要挟,便可以操控格蕾丝做任何事情。
开始,是加班、减薪。
后来,是成为无偿的佣人,以及提供性服务。
再到后来,人们指责她、羞辱她,对她使用暴力,格蕾丝已然沦为整个村庄的奴隶和性玩具。
格蕾丝在惨无人道的虐待中最终醒悟了。
她买通了卡车司机,准备躲在车厢里悄悄离开狗镇。
可绝望的是,司机在半路侵犯了她后,转头又将她送了回去。
这一次,村民像对待狗一样为她套上了锁链。
她终于失去了最后仅存的,那点作为人的尊严。
再说回前文所说的那位“道德楷模”汤姆,其实他一直对格蕾丝抱有爱意。
所以,他在这时出面扮演了调解矛盾的角色。
怎么调解呢?
劝格蕾丝要隐忍、沉默,用爱去感化大家,博得原谅。
“原谅”这二字真妙啊。
从头到尾,她又错在了哪里呢?
我永远忘不了电影中的这一片段:几个女村民上门围堵格蕾丝,指控她勾引她们的丈夫。
——瞧,在最极端的时刻,哪怕同为女性,她们也能成为父权的无耻帮凶。
带头的那个女人当着格蕾丝的面,把她搜集的那些丑人偶一个个摔得粉碎。
我先砸其中两个
要是你能处之淡然不掉泪
我就住手,好吗?
格蕾丝自成年以来,头一回崩溃落泪。
这些人偶曾代表了她对村民的热爱,对人性的希望,对世界的期待。
可如今,它们都已变成锋利的碎片,深深刺进了她的血肉里。
这样一部连背景板都没有的电影,到此时已经进行了两个半小时之久。
可以说,每位观众都在被迫和格蕾丝一起受难。
她拖行着那枚沉重的轮毂行走在村道上,漫长的折磨也经由镜头进入我们心里。
当然,我们所能感知到的痛苦,远没有这些女人所经受的万分之一。
而如此缓慢沉重的步伐,是为了引出最后的反转,以及对道德最尖锐的反思。
搜捕格蕾丝的黑帮最终来到了村中。
居民夹道欢迎,俨然最好客的淳朴农庄。
然而,狗镇的假面在刹那间便被揭穿,也迎来了自己的代价——
格蕾丝并非被追杀的目标,而是黑帮老大叛逆的女儿。
更讽刺的是,格蕾丝正是因为看不惯父亲随意掠夺别人的狠辣,坚信人性的光辉,才逃出家门。
结果,现实却给了她最彻骨的教训。
当然,比起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拉斯·冯·提尔更旨在推翻什么是错的。
宽容、博爱、善良、忍让都是美德,但无底线坚持它们就一定正义?
暴力是百分百的罪恶,但犯罪的人不受到应有的惩罚,就能成就真善美?
视人命如草芥的黑帮老大,自然有种可怖的傲慢。
他崇尚权力,主张用暴力驯服人的劣根性。
可一直自诩正确的格蕾丝这一刻却被他骂得无言以对。
他指责女儿对他人盲目宽容,认为自己的道德能够包容整个世界的罪恶,这才是最极端的傲慢。
真正的平等,就是让罪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你,我亲爱的孩子
你绝不会以相同理由原谅自己
但你的标准要一致,这才公平
你有错应该受罚,他们也一样
人要不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她跑下车,看着全村人战栗的眼神,此刻他们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模样,拥有着人类的柔软。
一轮明月突然在雾气后显出光芒,照亮了格蕾丝的脸。
“我想让世界变得比较美好,世界少了这个村子会更好……杀人,放火。”
格蕾丝回到车上,对父亲这样说道。
哦对,还记得那个当着她面摔碎人偶的女人吗?
格蕾丝把这笔帐还给了她——
有一户人家有小孩
先杀孩子,叫母亲看
就说她如果不哭,你就住手
这是我欠她的
……
可是她蛮爱哭的
枪声响彻山间,火光照亮了天空,狗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喧哗,随后又是前所未有的寂静。
狗镇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但请记住,这绝不是一部《黑暗荣耀》的反杀爽片,更不是在给屠杀洗白。
格蕾丝只是从一种不义跳到了另一种不义,从圣母变成了恶魔。
复仇很痛快,但再狠毒的杀戮,都不可能治愈她受过的伤害。
好的电影从来不提供现成的结论,而只能给予一个思考的切入点。
之于《狗镇》,这个点或许在格蕾丝父亲所说的“公平”二字——
正义应该是,你如何要求自己,就如何要求别人,反之亦然。
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看似是正确的废话是吧?
但在现实中有太多弱者,始终处于被压迫的状态,都忘记了自己可以反击,让罪人得到应有的惩罚。
没有背景的《狗镇》恰如一个寓言。
它能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格蕾丝,每个人都可能遇上一帮穷凶极恶之人。
世界可能永远不会到达真正的真善美与自律。
那么,让每个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是正义最重要的一步。